波羅地海指數的趨勢及背后的原因
編者按:任若恩教授研究波羅地海指數的趨勢表明,全球經濟似乎沒有復蘇,通常認為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需要考察目前該指數下跌的背后原因。他認為歐洲和美國經濟的前景以及中國住宅行業的調整對于這個指數下跌均有一定的貢獻。
波羅地海指數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后,有一個大幅度下跌,從11440點下跌到當時的歷史低位663點(該低點在2008年12月5日達到),其間只有6個月左右。該指數在2012年1月初是1700點左右,一個多月后,該指數跌幅近70%。進入2月份,波羅地海指數更是下跌至648點,跌破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的歷史低位663點。在此之后,有一波反彈,在2013年12月達到2270點,隨后再次下跌,目前是900點左右,似乎有再次出現新低點的可能。
觀察波羅地海指數過去6年的走勢,全球經濟似乎沒有復蘇。通常認為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需要考察目前該指數下跌的背后原因。歐洲經濟的低迷是顯而易見的,對于這個指數的下跌應該是有貢獻的。美國經濟的前景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美聯儲還在按照計劃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但是美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即將于7月發布世界主要國家經濟展望,可能將美國今年增長率預期值由2.8%降至2%。按照一季度的數據,這樣的調整是合理的。有研究認為,緊跟美國大蕭條后的第一次經濟復蘇要遠遠好于美國當前的經濟恢復狀況。該研究認為90%的美國人認為2012年的收入要低于2009年的收入。經通脹調整后,美國家庭年均年收入為30,997美元,下跌2%。而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曾宣布,美國經濟衰退在2009年6月就正式結束了。大蕭條過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36,美國大多家庭的收入要比1933年高出31%,增幅大約相當于現在的每戶2146美元。這些情況表明關于美國經濟的“長期低迷”的議論的基礎。
在關于2008年以前波羅地海指數牛市的研究中都認為中國因素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在這一次下跌中中國因素也應該是一個因素。住宅市場的價格出現了趨勢性的變化,人們比較關注的價格,而更具有經濟意義的是銷售額,以及緊密相關的投資額。這些量的減少是十分明顯的,也是趨勢性的。而且對于中國經濟中的其他產業的影響是重要的。花旗(Citi group)估計房地產(應該是住宅)銷售占到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但Moody's Analytics認為,如果把建筑業和房屋裝修計算在內,這一占比為23%。這些數字的計算的細節還可能需要推敲,但是大數比例應該是接近的。2014年的前五個月,建筑和改造(包括內部裝修)開支的增長率已降至14.2%,而2013年同期增長率為22.1%。住宅的上下游的產業鏈比較長,其中上游的產業鏈對于海運的影響比較直接,對于這個指數的下跌應該是有貢獻的。(本文作者任若恩系經濟學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任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