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做循環再生“水文章”讓南明河不再“久治難長清”
南明河是貴陽市的 " 母親河 ",曾一度水體黑臭、污染嚴重,中心城區段水質長期處于劣Ⅴ類。近年來,貴陽市將循環再生水理念引入到南明河黑臭水體治理,南明河污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貴醫再生水廠位于貴陽市鹽務街地下 31 米深處,2020 年 6 月投入運行,24 小時運轉。周邊群眾反映,沒有聞到過污水處理的臭味、也沒有聽見過噪音。" 我們把污水處理廠修到地底,上面再修停車場,地面是商業樓房、公園、科技館或者體育場等。污水處理廠和老百姓零距離,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貴陽市水務管理局副局長劉楚霞說。
南明河在貴陽市境內長 185 公里,流域人口約 310 萬,其中流經貴陽市人口最密集、商業最活躍、生產生活最集中的中心城區段就有 50 公里。在居民集中的老城區,貴陽市就地就近建設了 18 座污水處理廠,有 16 座為下沉式再生水廠。
青山再生水廠是貴陽市的第一座下沉式再生水廠,污水處理規模為 5 萬噸 / 日,投資 3.5 億元。其地面建起占地約 31.7 畝的貴陽市水環境科普館和生態公園。自 2015 年開園以來,吸引了全國各地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等前來參觀。
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侯鋒說,如果按照過去 " 末端治理 " 方案,將污水沿河送至下游 30 公里的新莊地上污水處理廠,建設、運行花費很大。而原地建設下沉式再生水廠,水廠地面空間可用于建設生態公園、科技館等,再生水全部回收利用,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
貴陽市歷年來重視南明河污染治理,也曾嘗試通過大面積管網改造將污水引入郊區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卻陷入 " 久治難長清 " 的尷尬。
一方面,主城區人口密度大,且貴陽市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污水收集難、輸送難、施工難、管網建設和維護成本高;另一方面,南明河的根本問題在于 " 缺水 ",隨著城市發展,污水總量增加,生態基流量小,河流納污能力低。
建設分布下沉式再生水廠有效解決了上述難題。目前,南明河流域污水處理廠有 34 座,污水處理能力從 2017 年的 99 萬噸 / 日增加到 2020 年的 183.58 萬噸 / 日。這些水廠 " 長藤串瓜 " 式分散在南明河干支流沿線,尾水達標后排入南明河作為穩定的補給水源,河流生態自凈能力得到提升。
南明河黑臭水體治理工程為再生水廠科技實踐提供了應用場景。技術人員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解決了地下水廠防洪、防曝、臭氣處理、釋能消解等安全運行問題。
位于地底的水廠,水能如果不經消解,它會像瀑布一樣沖刷下來,能量巨大。貴醫再生水廠業主單位、貴陽中節能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宇說,貴醫再生水廠通過 " 消能樓梯 " 折返的方式來自然消能。而位于地底 32 米的六廣門再生水廠,則修建了一個 340 米長的斜坡隧道,降低水的自然流速。
據了解,南明河沿線的再生水廠,每天可向南明河提供 150 余萬噸生態補水,年補水資源達 5 億余噸。經治理,目前全流域 25 處黑臭水體全部消除,主要支流水質全部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