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營:如何讓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三水”協同共治?
日前,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發布《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吨笇б庖姟诽岢鐾苿映擎?、工業和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的污水資源化利用,實施區域水循環利用、污水近零排放科技創新試點和污水資源化利用綜合試點示范等重點工程。
區域水循環利用可以實現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三水”協同共治,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值得大力推進。
我國北方嚴重缺水,水體生態基流缺乏;南方水質型缺水問題突出,水體污染嚴重。補水是水環境治理的關鍵措施之一,但北方和南方都普遍缺少清潔可用的補水水源。城鎮污水具有“就地可取、水量穩定、水質可控”的特點,已成為公認的城市第二水源。
區域水循環利用有哪些優勢?
據了解,區域水循環利用首先是將城鎮污水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再經過生態處理設施等進一步凈化,水質達到有關用水要求后,就近排入城鎮自然水體或回灌地下水,補給生態環境;之后通過自然儲存、凈化,作為水資源在一定區域內進行調配,再次用于生產和生活。這種模式也可稱為水的區域自然社會循環。
從技術層面上看,與再生水的“管對管”利用和單次直接利用相比,區域水循環利用具有顯著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一是水質提升、屬性轉變。再生水通過自然凈化,進一步提高了水質,使再生水轉化為具有天然屬性的“生態水”,可緩解用戶心理障礙,提高公眾接受程度。
二是用水統籌、水效提升。再生水首先用于生態補給,之后作為“新水源”再用于生產生活,因此可以同時滿足生態、生產和生活用水需求,解決了生態用水與生產生活爭水的矛盾,提高了用水效率。
三是生態調蓄、天然輸配。天然水體作為再生水的儲蓄庫(“水銀行”)和輸配通道,可解決再生水用水的季節性問題,緩解再生水輸配管網建設壓力。
四是供水開源、水城融合。城鎮水體作為“新水源”和供排水系統間的銜接節點,在實現供水多途徑開源的同時,可促進城市供排水系統建設和水環境治理間的融合。
“三水”協同治理,拓展第二水源
區域水循環利用的意義顯著。一方面,可以促進污水資源轉化和城市水體功能升級。通過達標處理、生態提質、自然調蓄和多元利用,將污水轉變為具有資源價值的“正資產”,城鎮水體功能拓展為 “城市第二水源”。在這種模式下,城市水體作為“新水源”實現了價值提升,有利于增加水資源供給和實現水生態環境長效管理。另一方面還可促進污水處理廠轉型和污水處理產業升級。在區域水循環利用模式下,污水處理廠定位從“治污”向“治污供水雙功能”轉變,升級為再生水廠。同時,污水處理行業從 “靜脈”產業升級為“動脈”產業,成為城市供水生命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還有利于促進污水治理轉型和污水處理標準升級。污水治理從被動處理達標排放,向主動利用轉變,可促進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 “三水”協同治理,水城融合發展。便于破解污水排放標準制定和修訂面臨的多方面制約,以用定質、以質定管,推動污水處理標準的科學制定、精準制定,推動水環境治理科學施策,實現“一地一水一策”。
需在體制、規范、技術和管理等方面努力
推進區域水循環利用需從多方面努力。
首先,必須建立統籌規劃、一體化推進機制。統籌城鎮供水設施、排水設施和水環境水生態建設規劃,推進一體化建設和一體化運營。實施分質供水,將城鎮天然水體作為城市“第二水源”,工業和市政雜用的“第一水源”,規劃建設多水源分質供水系統。
同時,應建立全鏈條、系統化的標準規范體系。構建涵蓋污水源頭管理、水質目標、水質評價和運營管理等各個環節的標準規范體系。通過標準規范,嚴格控制工業廢水排入城鎮污水管網,明確工業廢水區域循環利用的負面清單;制定再生水水質分級分類標準、利用效益評價標準和再生水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指南,確保水循環利用安全。
其次,還需建立全方位、體系化的科技支撐體系。突破區域水循環利用系統規劃理論、技術和方法,建立水循環利用系統構建和長效運維技術體系,通過試點示范開展推廣應用。開發適合再生水特點的水質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和閾值目標確定方法,開展再生水利用生態安全長期跟蹤、監測評價研究.
最后,建立全覆蓋、持續化的管理監督體系也是推進區域水循環利用發展的重要一環。政府部門聯動機制和再生水利用約束機制要進一步加強,完善再生水利用定價機制和激勵措施;強化區域水循環利用系統評價、評估和監管,通過多渠道經費投入,保障水循環利用系統持續運營。
(作者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