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元年,我國能源轉型有多遠?
最近一段時間,碳達峰、碳中和“刷屏”。3月18日,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成果發布暨研討會首次提出“通過建設中國能源互聯網實現碳減排目標”,一天之后,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又主持召開鋼鐵、有色金屬、建材行業碳達峰工作研討會,組織相關部門積極編制碳達峰方案。3月21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央行行長易綱再次就此發言,表示“雙碳”目標耗資巨大,實現碳中和仍需依靠市場資金。對我國而言,“雙碳”目標開啟的不僅是節能減排的愿景,還有我國在行業層面諸多關于體制機制從無到有的創造與可能。
邁向“30-60”
連日來,“30-60”概念被反復提及,“雙碳”目標升級為國家戰略,“碳中和”元年也正式開啟。3月18日提出的“通過建設中國能源互聯網實現碳減排目標”的系統方案,明確將推進能源開發清潔替代和能源消費電能替代;實現能源生產清潔主導、能源使用電能主導;能源電力發展與碳脫鉤、經濟社會發展與碳排放脫鉤。
在此之前,企業早已聞風而動。3月1日,中國最大的能源公司國家電網在京公布了其“十四五”期間“碳達峰、碳中和”的行動方案;3月11日,三峽集團也表示力爭于2023年率先實現碳達峰,于2040年實現碳中和。
從地方層面來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已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蘇、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等25省市、自治區在其年內披露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公開了其關于“雙碳”目標的相關舉措。
例如,北京市提出明確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和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節能。“十四五”期間,碳排放穩中有降,碳中和邁出堅實步伐,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北京示范。上海提出啟動第八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而浙江、湖北、湖南、重慶等地則提出開展低碳工業園區和“零碳”體系試點建設等。
實際上,自2020年以來,我國已陸續開展6個低碳省(區)和81個低碳城市、52個低碳工業園區、400余個低碳社區和8個低碳(鎮)試點,已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低碳試點體系。
“能耗大戶”
碳達峰、碳中和熱歸熱,但真正要實現也面臨不小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