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每年環保投入1000億 效果如何?
2019年,1079.25億元,相當于同年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8%。
2020年,1087.86億元,相當于同年上海市GDP的2.8%。
2021年,目標——全社會環保投入占全市生產總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
每年在環保領域花費千億元,給上海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296天、309天、319天,這是2018年至2020年上海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天數,AQI優良率從81.1%升至87.2%。
2000年以來,上海的生態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已滾動實施了七輪。其中,2018年至2020年是第七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期。翻看這三年的《上海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記者發現,污染物的“衰退”,不僅帶來了更多的“藍天白云”,也讓更多的河流“碧波蕩漾”。
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主要河流的259個考核斷面中,水質達到Ⅱ~Ⅲ類的斷面占27.2%,Ⅳ~Ⅴ類斷面占65.8%,劣Ⅴ類斷面占7.0%。
2019年,Ⅱ~Ⅲ類水質斷面占48.3%,Ⅳ類斷面占47.5%,Ⅴ類斷面占3.1%,劣Ⅴ類斷面占1.1%。
而到了2020年,上述259個考核斷面中,劣Ⅴ類斷面已經消失。
除了看得見的“碧水藍天”,上海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也變得更加富有“彈性”。
“第七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了提高生態城市韌性、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這對于提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彈性’,以及系統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至關重要,可以說是一大亮點?!比A東理工大學商學院教授邵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管理建設,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以黃浦區為例,為響應第七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該區完成了《黃浦區海綿城市建設規劃(2018-2035年)》和海綿城市建設自評估報告,并選定世博浦西園區、文廟片區、南園片區以及黃浦濱江帶為海綿城市建設區域,總面積約4.683 平方千米,約占全區建成面積22.8%。
此外,楊浦區五角場下沉式廣場、閔行區浦江郊野公園、嘉定區嘉北郊野公園、長寧區蘇州河慢行步道等,也是海綿城市的改造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上海最大的海綿公園——位于浦東臨港的“星空之境”公園將免費向公眾開放。
緊挨著世界最大天文館——上海天文館,“星空之境”占地面積達54萬平方米,設計了不同形式、會呼吸的“海綿”,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在必要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公園還特別設計了一塊占地3萬平方米的海綿科普區,集中展示“海綿”吸納功能。
“十四五”期間,海綿城市的改造還將進一步推進。
例如,根據最新印發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生態環境發展“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期間,臨港新片區將圍繞“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在滴水湖核心片區繼續保持相對較高的海綿城市建設指標要求,打造高品質海綿城市示范區。
“十四五”開局之年,上海生態環保三年行動計劃也進入了新一輪。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的《上海市2021—2023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到2023年,上海PM2.5年均濃度要低于35微克/立方米,AQI優良率保持在85%左右,55%以上的主要河流斷面水質要達到三類及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18.9%,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與前幾輪相比,第八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最大的改變和突破,是在‘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專門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這一專題?!?邵帥說,“專題指出,以推動上海市碳排放提前達峰為目標,以節能增效為主要手段,更好發揮碳交易等市場調節作用,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區域協同治理。具體而言,主要包括編制出臺本上海市碳達峰行動方案、強化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管理體系建設、推進低碳發展試點示范等四項核心內容?!?/p>
事實上,放眼長三角乃至全國,各級政府都在積極探索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
例如,在2020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新聞發布會上,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王華表示,立足生態環境部門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定職責,將重點通過三項工作來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一是編制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二是制定印發《江蘇省生態環境廳2021年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計劃》;三是積極參與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
邵帥指出,“上海第八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還重點提及了低碳產品認證、深化碳排放交易、探索氣候投融資試點、制定碳普惠實施方案等具體手段。這些低碳政策與工具的探索,對于上海市乃至全國的低碳轉型發展都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p>
不過,邵帥也坦言,第八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困難,“比如,在優化能源結構、提升城市垃圾處理能力等方面的壓力仍然不小。同時,氣候投融資試點、零碳試點建設均處于初期啟動階段,需要進一步探索可行的方案路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