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大佬”聯合坐鎮 百億國民養老險來了
傳聞終塵埃落定,養老險公司大軍喜添重量級“新丁”。8月19日,北京商報記者從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獲悉,股東實力雄厚、注冊資本金超百億元的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民養老險”)要來了。待正式獲批后,該公司將成為第10家專業養老險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金不僅遠超過其他9家養老險公司,在90余家人身險公司排名中位列第12位。
17家“大佬”聯合坐鎮
從股權結構來看,根據保險業協會日前發布的《關于擬設立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有關情況的信息披露公告》(以下簡稱《公告》),17家股東所持股比并未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
具體而言,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農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和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投公司”)、國新資本有限公司投資額將均為10億元,持股數量將均為10億股,持股比例將均為8.97%,并列第一股東。
與此同時,還有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投資額6.5億元,持股數量6.5億股,持股比例5.83%;信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信銀理財”)、招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興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民銀金投資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投資額均為5億元,均持股5億股,持股比例均為4.48%。
此外,還有華夏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夏理財”)、中信證券投資有限公司投資額均為3億元,均為持股3億股,持股比例均為2.69%;險資參與較少,唯一的險企泰康人壽投資額擬為2億元,持股數量擬為2億股,持股比例擬為1.79%,與中金浦成投資有限公司一起,在各股東持股比例中排行“榜尾”。
而在關聯關系方面,《公告》則顯示華夏理財為華夏銀行全資子公司,而京投公司持華夏銀行9.95%股份;同時,信銀理財與中證投資同受中信集團控制。
關于國民養老險公司股權結構,業內人士多認為,17家股東中唯一的一家保險公司,泰康人壽的險資更多起到的是象征性的作用,相比之下,銀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才是此次養老險公司建設的“主力軍”。
而關于國民養老險的業務范圍,《公告》指出其包含商業養老計劃管理業務;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養老保障為目的的人民幣、外幣資金;團體養老保險及年金業務;個人養老保險及年金業務;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意外傷害保險業務;團體人壽保險業務等。
短期儲蓄向長期養老資產轉化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第10家專業養老險公司的111.5億元注冊資本金將創新高,此前的9家公司注冊資本金在2億-50億元不等。
自2004年12月首家養老保險公司成立以來,目前國內共有9家養老保險公司,分別為人保養老、國壽養老、太平養老、長江養老、泰康養老、平安養老、新華養老、大家養老和恒安標準養老。
在中信證券7月25日的公告中,解釋了該公司擬設立的目的,即在于進一步健全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相關部署。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作為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其存量資產僅為0.6萬億元,僅占中國養老保障體系資產余額的5%左右。業內人士認為,5%的商業養老保險資產余額支撐不起國家“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戰略目標。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七普”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總人口的13.5%。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
那么,背靠銀行“大樹”的國民養老險加入養老險市場,將會攪起何種“風云”?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和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認為,銀行信托參與存在一定優勢。
“第三支柱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把居民家庭短期的、帶有預防性的儲蓄轉化成長期的養老資產,包括與養老相關的健康資產,這是第三支柱發展的一個大任務。銀行的理財子公司依托于母行,存在著客戶流量大等優勢,參與到養老險市場中來,對于推動第三支柱建設、快速擴展其覆蓋面非常有幫助。”朱俊生如是分析。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研究院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則預測,養老金融在未來將不再是保險公司的專屬,而將產生更豐富的產品。同時,他認為銀行未來也可能聯合險企推出以養老為目的的理財型產品。
“這可能也是要破解現存的銀行理財公司未來發展問題——如果沒有養老因素,對于銀行理財公司而言,推廣長期理財產品不太現實。”陳輝認為。同時他指出,另一方面,國民養老險公司的成立或可破解商業養老險公司的發展難題。
“而今雖然已經存在9家保養老險公司,但其實各家并沒有專注于養老險業務,而是都在做理財業務,現存的養老險公司亦面臨著轉型問題。”陳輝預測,國民養老險的成立將在養老險公司如何實現養老產品與銀行產品等其他金融產品融通,并可能對于養老產品和基金等金融產品之間的打通提供一種轉型思路。
陳輝提示道:“比起增加到10家養老險公司,關鍵的問題還是怎樣創新改變現有養老險模式,因為未來養老險市場的競爭可能將發生在險企、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和銀行理財公司之間,而不僅僅是險企之間,若不改變模式,險企可能失去這塊市場。”
考驗專業投資能力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凸顯和公眾保險保障意識不斷上升,養老第三支柱的發展迫在眉睫。面對尚未獲得滿足的養老需求,類似國民養老險的專業養老險公司要挺進市場分一杯羹,還要面臨哪些風險挑戰?
陳輝認為,其主要的風險是投資風險,和整個壽險業當下面臨的風險一樣。“首先,期限短了不符合監管要求,期限長了利差風險大,產品容易賣不出去;其次,當前許多養老保險公司在保險集團旗下,和壽險公司本來就存在業務重合,所以這導致現在許多養老保險公司慢慢轉入類似銀行理財的經營。不讓做銀行理財業務之后,這些公司都面臨未來發展問題。”不過陳輝認為,這也有可能倒逼這些商業養老保險公司進行改革。
那么,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如何提升競爭力?有業內人士指出,養老險公司本身應追求投資收益,而不是過度關注降低投資收益的波動性。
此前便有養老險公司表示,要提高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運營管理能力和投資能力兩個方面。面對處于不斷變化市場環境,把握市場機遇,構建“護城河”,提供客戶真正需要的養老金管理產品和服務。
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首提“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前景廣闊,險企紛紛推出養老保險產品。不過,我國老年人專屬保險產品有效供給明顯不足。原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此前直言,“當前所提供的保障服務與老年人實際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傳統商業保險對被保險人身體狀況要求較高,適合老齡群體的健康保險產品明顯不足”。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可適當增加保障范圍,進一步增強產品靈活性和吸引力;適應老年群體消費特征的變化,不斷拓展符合老年人個性化需要的產品,提高投保和理賠服務水平,探索保險產品與健康管理服務融合發展等。(記者 陳婷婷 周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