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公募新發基金數量超1900只 發行份額高達2.89萬億份
經歷了年初的市場火熱、年中的遇冷后回暖及年末的創新型基金不斷“面世”后,年內公募新發基金數量超越2020年全年,且刷新歷史新高。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2月21日,年內新發基金數量超1900只,發行份額也高達2.89萬億份。但與此同時,年內也有31只新基募集失敗,更有8家基金管理人屢次遭遇發行“折戟”。除此之外,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年內還有8家中小型機構“顆粒無收”。
盡管年內的發行份額未超越2020年同期,但發行的基金數量不僅越超2020年同期的1390只、2020年全年的1460只,更刷新歷年來新基金的發行數量。
從年內前三大類型新發基金的發行情況來看,混合型基金的新發數量已達886只,發行份額在年內新發基金中的占比高達57.78%,為年內發行數量及份額占比最多的一類產品;而股票型、債券型基金的新發數量則為496只、392只,份額占比分別為12.67%、24.15%。
從年內的整體發行情況來看,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年內的新基金發行情況存在一定的分化現象,年初市場火熱,但春節假期后的回調也使新基金發行一度遇冷。此外,頭部及頸部機構在年內的新發數量較多,而部分中小型機構則可能面臨發行困難甚至發行失敗等困境。
正如楊德龍所說,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年內新發基金數量不斷攀升的同時,卻也有部分機構的新品發行失敗,更有個別公募在年內屢次“折戟”。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12月21日,年內共有31只新發基金宣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其中包括4只指數型基金、10只債券型基金以及17只主動權益類基金。相關產品的公告指出,導致上述基金產品的基金合同不能生效主要是由于未達到基金合同約定的備案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年內還有多家機構有1只以上的新品募集失敗。其中,華泰保興基金、九泰基金有3只新發基金宣告基金合同不能生效;此外,還有中金基金、中融基金、平安基金、德邦基金、融通基金、創金合信基金在年內也有2只新品募集失敗。對于相關產品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具體原因,北京商報記者發文采訪相關機構,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某公募市場部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直言,今年市場持續震蕩,熱點板塊頻繁輪換,且波動加大,投資者風險偏好普遍下降,投資意愿降低是發行失敗的主要原因。隨著基金供給量越來越多,近兩年基金發行失敗逐步成為常態。但無論是發行失敗還是基金清盤,都是公募基金行業保持動態平衡的市場機制,也是各家基金公司優化資源配置的選擇,以提高內部的運作效率,避免投研力量的分散,長期看有利于市場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南方某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則表示,由于新基金發行需要向監管機構申請批文,但耗時長短不一,為了及時滿足投資者的需求,基金公司會儲備一定的新基金發行批文。待拿到批文后,基金公司需要與渠道對接發行時間,待產品正式發行時,市場或客戶的需求可能已經發生變化,這可能也是導致新基金發行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對于中小型機構而言,發行新品的優勢確實難與頭部機構比肩。北京商報記者還注意到,在年內新發基金數量創歷史新高的同時,卻也有部分基金管理人至今未有新品發售。
具體來看,截至12月21日,合煦智遠基金、金信基金、江信基金、凱石基金、明亞基金、先鋒基金、益民基金、中科沃土基金等8家中小型基金管理人尚未在年內發行新基金,至今“顆粒無收”。對于上述基金管理人在年內無新發基金的具體原因,北京商報記者致電采訪上述基金管理人,但截至發稿未收到相關回復。
針對前述中小型機構的發行困境,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評價道,今年市場行情比較極端,分化非常嚴重,部分機構不在年內發售基金,一方面是市場環境不太友好,募集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是基金管理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化,不確定風險較大,募集發行也可能會存在發行失敗風險。另外,小型基金機構存在募集難度大、品牌效應不強以及客戶黏性不太高等因素,所以只有做好基金管理,做大做強基金凈值與基金資產配置水平,才能夠提升基金吸引力。(記者 劉宇陽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