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戶依賴癥成業績逆周期“法寶” 年內累漲六成的高偉電子(01415)挑戰新高?
近月來,隨著國內外局勢峰回路轉,消費電子市場需求也開始筑底反彈。
以智能手機為例,2022Q3開始,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持續回升,單季度達到2.77億臺,環比增長0.88%,2022Q4出貨量則升至3.11億臺。國內方面,市場數據亦指向2022年5月以來出貨量已經呈現從低谷反彈的態勢,未來市場情況預計將有所好轉。
消費電子走向弱復蘇,資本市場上的相關概念股也開始“轉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智通財經APP注意到,近期,攝像頭模組供應商高偉電子(01415)的股價走勢由弱轉強,開年至今二十余個交易日累計漲幅已經超過了六成。
在美國華爾街,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一月如此,一年也如此。也就是說,如果股市在一月份有正回報,那么一年以內也會上漲。這句話套用到1月份股價狂飆了四十個點的高偉電子上,是否也適用呢?在可預見的未來,高偉電子的投資價值又當如何評估?
“雙高”依賴成業績逆周期法寶?
從企業背景來看,高偉電子系電子移動設備的精密光學模組及部件的供應商,目前主要為北美大客戶(蘋果)提供前置攝像頭模組。
根據公開資料,高偉韓國自2002年開始為LG供應攝像頭模組,2009年獲得蘋果公司的供應商資格認證,為歷代iPhone提供前置攝像頭,是蘋果公司攝像頭模組的核心供應商之一。公司2020年被立景創新科技(立訊精密實控人所控股)收購,此后加大對主營業務的投入。與此同時,在光學業務以外,高偉還已布局車載激光雷達。
業績來看,2017-2021年期間,高偉電子的收入分別為7.41億美元、5.36億美元、5.43億美元、7.5億美元、7.99億美元,呈現一定波動性但近年來仍處于穩步擴張的趨勢之中。
同期,公司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761.9萬美元、1390.6萬美元、2928萬美元、4242萬美元、4980.5萬美元,而毛利率則為10%、9.8%、14.2%、15.8%、15.1%,亦均處于上升勢頭。
時鐘撥到2022年,盡管受疫情、地緣政治沖突、西方主要央行競相加息,以及原材料漲價等諸多事件的影響,消費電子行業企業普遍承壓,但高偉電子增長勢頭卻不減反增。數據顯示,2022H1期間,高偉電子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05億美元、3139.1萬美元,增幅分別為35.9%、40%,核心財務數據保持雙升態勢。
值得一提的是,從業務營收占比來看,業績光鮮的高偉電子內里其實卻患上了“雙高癥”:一方面,公司營收基本來自于攝像頭模組業務,而光學部件業務主要為CD、DVD及藍光播放機所用的玻璃板、透鏡和棱鏡以及IR濾光片,2016-2021年營收占比均低于1%且不斷萎縮,2021年起該板塊已不再單獨報告業績。
另一方面,從客戶結構來看,高偉電子同蘋果公司深度綁定,自2011年開始蘋果便穩居高偉第一大客戶,2022H1期間來自大客戶的收入占總收入比重依然高達99.7%。
股價催化劑兌現成色幾何?
業務及客戶均高度集中,但這卻無礙高偉電子的業績節節高升。不過,若復盤高偉電子去年的股價表現,該股可謂是走出了深V走勢,至年末高偉電子的全年累計跌幅達到了17.35%。
進入2023年后,高偉電子的股價掉頭向上,其主要催化劑或許有三:
其一,結合外圍市場及港股大盤來看,去年壓制資本市場的利空因素邊際遞減,市場交投逐漸活躍,投資者風險偏好亦顯著上升。尤其是考慮到高偉電子的業績處在上升趨勢中,基本面無虞的情況下投資者反手做多的動力充足。
其二,就消費電子行業來看,誠如文首所述,國內外消費電子需求正處于反彈通道,智能手機等出貨量有望從低谷持續反彈。除此以外,市場預期蘋果MR產品已進入推出階段,目前蘋果正為其創建軟件開發工具,已便頭顯使用者能夠迅速打造出屬于自己的應用程序。
而作為深度綁定蘋果公司的供應商,高偉電子或為MR產品的相機模組供應商,后續公司業績有望受到提振。
其三,就自身業務發展動向來看,高偉電子的另一重看點或在于激光雷達業務。公開資料顯示,高偉電子作為立訊旗下立景創新實控人控股公司,于2022年3月在東莞成立立騰創新全資子公司,布局激光雷達制造。
就行業潛力來看,激光雷達無疑是充滿想象力的新領域。Yole Development的數據顯示,2020年自動駕駛激光雷達全球市場僅為2600萬美元,2021-2026年將以CAGR 94%高速增長,在2026年達到23億美元的市場體量。另根據艾瑞咨詢的估算,中國車載激光雷達市場將從2021年的4.6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54.7億元,CAGR達到86%。
另從行業競爭格局來看,目前激光雷達市場參與者并不少,但仍未出現寡頭企業,市場較為分散。有鑒于此,或許高偉電子能從中分得一杯羹亦未可知。
綜合基本面和企業經營動向來看,智通財經APP認為,即便年內已有較大漲幅,但深度綁定蘋果的高偉電子股價或許仍能慣性沖高。但到目前為止,公司對于單一業務、單一客戶的依賴度顯然過高。如若公司的新業務無法在中短期落地并形成第二增長極,那其股價及估值高度未來也將很難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