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二號三星組網,意味著什么
5月19日12時03分,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的海洋二號D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該星是國家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衛星系列的第三顆業務衛星,將與海洋二號B星、海洋二號C星等構成我國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主要用于觀測海面風場、海面高度、有效波高、重力場和大洋環流等信息,建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其將為海況預報、風暴預警、降水預報、地表分析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等領域提供有力支撐。
十余年來,海洋二號衛星研制團隊堅持“多功能、集成化”的設計理念并不斷優化升級,使海洋二號B星、C星、D星具備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的海面風場、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溫度等海洋動力環境數據監測的能力。隨著三星組網,我國對全球海洋監測的覆蓋能力達80%以上,海洋監測的效率和精度大幅提升,將高效服務于我國海洋防災減災、海上交通和海洋經濟發展。
精準捕捉臺風
海洋二號系列衛星裝載微波散射計,可有效用于海面風力的測量,風速測量精度優于2米/秒,為臺風預報的及時性和精準度提供了有力保證。
根據風力等級劃分,風速小于2米/秒為一級風。也就是說,即使海面刮起一級“軟風”,也不會逃過海洋二號系列衛星的“法眼”。據報道,自海洋二號系列衛星發射以來,我國近海平均每年20余次的臺風均實現精準捕捉,無一漏網。2020年9月海洋二號C星在軌運行后,成功“捕獲”19號超強臺風“天鵝”,展現出良好的應用效果。而海洋二號D星在軌投入使用后,將進一步增強監測和預警能力,為我國沿海城市防災減災和全球災害監測提供重要保障。
織就太空“天眼”
在海洋二號A星滿身“神器”的基礎上,海洋二號B星開始新增了船舶自動識別和數據收集系統,具備對全球船舶自動識別以及接收、存貯和轉發我國近海及其他海域浮標測量數據的能力。海洋二號D星的導航系統更是全面升級,具備GPS和北斗雙模數據接收功能,進一步實現了導航能力的自主可控。
海洋二號B星、C星、D星組網運行后,相當于在太空中織就“天眼”,實現全球海面船只的位置、航向、航速精確勘測,為支持和服務全球海上定位、導航、搜救等提供重要保障。
預測災害性海浪
海洋二號系列衛星裝載有雷達高度計,可以獲取有效波高、大洋環流、全球海浪等數據。該設備與校正輻射計配合工作,能夠及時獲取全球海洋有效波高信息,精度達0.5米,可以有效監測、預測災害性海浪。
據報道,福建省海洋預報臺利用海洋二號B星數據,為“海峽號”客運航線提供24小時海浪和災害性氣候監測信息,確保輪船航行安全。
發布快速預報
海洋二號系列衛星均裝載微波輻射計,可用于海面溫度測量,輔之以雷達高度計,可識別出大洋中的鋒面和中尺度渦,為探測大洋漁場分布情況等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據報道,自海洋二號系列衛星在軌應用以來,多家漁業公司將海洋二號衛星數據推廣應用于遠洋漁業,可節約燃油5%,漁獲量提高2%~3%,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的公開報告顯示,我國利用海洋光學衛星并結合海洋二號系列衛星數據,可發布大洋漁場的快速預報。當前,我國已經具備三大洋17個大漁場的預報能力。
提升持續觀測能力
除了測量有效波高之外,海洋二號系列衛星裝載雷達高度計還可以精準地完成全球海面高度測量。據悉,海洋二號D星的海面高度測量精度優于5厘米,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將為全球性氣候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我國10年前發射的海洋二號A星具備穩定的海平面變化監測能力,隨著海洋二號B星、C星的相繼發射又實現了接續觀測,為全球海平面觀測貢獻著高質量的測高數據。因此,海洋二號系列衛星被納入全球海平面觀測應用體系。
海洋二號D星的成功發射,將發揮海洋動力環境衛星組網優勢,進一步提升持續觀測能力,進一步完善服務于全球變化研究的數據體系構建,大幅提升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數據的保障能力,在支持和服務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彰顯大國的使命和擔當。
開啟“小時級”監測
海洋二號B星、C星、D星奔跑在不同的軌道上,其組網運行將使全球海洋監測進入“小時級”時代。
“曾經單顆星需要20多天才能針對全球觀測一次,無法滿足我們對海上運輸、大洋漁場、海洋科考、海上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此次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建成后,全球海洋觀測僅需6小時。”海洋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張慶君說。
業界專家表示,海洋二號B星、C星、D星在太空織起的“中國網”,將為海洋防災減災、海上交通、海洋經濟發展等帶來幾何式增長,為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為人類更好地開發、利用、保護、管控海洋提供“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