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聯手齊用力 兩年糾紛終化解
接到調解委托后,調解員立即聯系了被告張某,但張某態度強硬,不肯見面,拒收起訴狀,稱如法院判決應該賠償其自會履行。調解員為化解僵局,進一步推進調解工作,變換工作方法,先與原告聯系,通過居委干部、物業等多方了解核實案件細節,為后期調解工作做準備。
經了解,吳某家漏水發生在2019年9月末,主要由于樓道總管老化爆裂。物業維修需要樓上住戶張某家配合,但經多次溝通,張某認為漏水不是自家造成的,應由物業自行想辦法解決,故拒不配合。直至10月初,經過多方努力勸說,張某才同意物業到其家中維修漏水點。但由于漏水持續時間較長,導致吳某家漏水嚴重,損失擴大,鄰里之間產生矛盾糾紛。受疫情影響,該糾紛涉及的損失賠償問題暫時擱置,吳某直至今年6月才向法院遞交起訴狀。
掌握案件細節后,調解員和居委干部、法治專員對案件情況以及涉及的法律法規進行了梳理,認為明確責任主體、分清賠償責任是成功調解該案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該案件中吳某家漏水是由于樓道總管老化破裂,物業公司確實未盡到維護責任,根據《物業管理條例》第三十五條“物業服務企業未能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導致業主人身、財產安全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物業公司應該承擔主要賠償責任。
張某家雖不是造成漏水的主要原因,但根據《民法典》第八十四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張某在漏水發生時,拒不配合解決的行為擴大了吳某家中損失,是需要承擔一部分賠償責任的。另外,吳某在起訴狀中要求的1萬余元的賠償款需要進行逐項核實,拿出憑證依據。經商議,調解員認為根據該思路來逐個做工作,合情合理,定能取得調解成功。
依據調解思路,調解員和法治專員再次聯系張某,勸說其應按照法定程序簽收起訴狀副本,以獲得與其當面溝通的機會。經勸說,張某擇天來到調委會,調解員和法治專員向其耐心解釋了相關的法律法規、賠償責任認定以及應訴成本和風險,張某同意通過調解解決。
調解員通過居委干部和物業方面也進行協商,告知其漏水原因確實是由于物業未盡到維護責任,要承擔主要賠償責任,物業方面表示愿意賠償。
最后調解員約談原告吳某,告知其目前已經和張某、物業公司達成了調解意向,但具體金額要拿出憑證依據,經逐項核實后,吳某將賠償金額由訴狀中1萬余元調整為5000元左右。
經過多方努力,將三方面的問題逐個擊破,各方當場履行賠償,原告撤訴,最終化解了僵局,一場持續了兩年的糾紛圓滿解決。
能順利解決這起糾紛,調委會、居委會與法治專員做出的努力缺一不可。糾紛剛發生時,居委會就積極介入,可缺乏專業法律知識支撐未能順利解決。而這一次法治專員提供了專業力量支撐,調委會搭起了平臺,理清了工作思路,加上居委會積極與物業公司溝通,最后圓滿解決。在現代社區治理中諸如物業管理、鄰里糾紛等難點痛點,借助法治專員的專業力量,才能夠把矛盾真正化解在基層,這也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