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頭藝人”到“城市藝人”,他們用藝術反哺這座包容的城市
在距離中福會少年宮不遠處的靜安公園,街頭藝人錢一明作為鍵盤手,與薩克斯手華俊、吉他手杜爍辰唱起一首朗朗上口的紅色作品,來源于非虛構戲劇《輔德里》。
錢一明從小在上海長大,在華東政法大學學習法律、后來從事教育行業,如今,他在街頭用藝術的正能量,為這座熱愛的城市增添一抹亮色。
在市演出行業協會的指導下,上海街頭表演點位目前超過30個,已有300多人考取了上崗證。如今,他們正邁向更大舞臺——成為城市藝人。
從“摸索”到“自信”
薩克斯手華俊是第二批持證街頭藝人,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是一名典型的“斜杠青年”。在他之前拿到上崗證的,僅僅8人。“之前大家可能會認為街藝是賣唱賣藝,這6年來,我切身感受到變化。”
在上海演出行業協會的組織下,持證上崗的街頭藝人,從過去單打獨斗的“散兵”,成為有組織有紀律的一群專業藝人。根據每位藝人的自身所長,大家通過團體組合,或改編、或原創,可以呈現一臺臺有質量的、適合街頭表演的特點的專場演出。每年的街藝節上,協會還組織了一批行業專家,從演唱技巧到現場氛圍,為他們進行質量把關。
在排演節目的同時,華俊還是街藝專委會主任,主要工作圍繞藝人的“自治”。比如設置各點位的督導,確認每場演出綠碼上崗,監督大家做到演出不擾民、定時定崗……“藝人的精神面貌也在發生變化,從發型到皮鞋,我們更加注重整潔得體的形象,這也是對市民的尊重。”
觀眾也發生著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從偶遇表演,到專程來看表演。他們安靜地聆聽,還會用打賞的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的尊重。“他們覺得,進劇場欣賞藝術要買票,現在城市每個街角也能欣賞到有水平的藝術,打賞是一種認可和鼓勵。”
如今,街頭藝人中三分之二都是80后、90后的高學歷,有雙學士、雙碩士,有海歸。今年剛剛成為第17批街頭藝人的付卓,剛從英國碩士畢業歸來。上海為街頭藝人提供的發展空間,讓他毫不猶豫報名加入了這個團體。
“相比于我們的前輩們,他們可能還處于一個試探的階段,現在我們是非常成熟、非常自信地在面對這個事情,這是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
從“獲得”到“反哺”
街頭藝人在這座城市得到了認可和昂揚向上的動力,也在用自己的行動反哺這座城。
“接種疫苗為你好,快來接種苗苗苗”,杜爍辰率先在彈唱中融入鼓勵大家打疫苗的歌詞,和伙伴們在靜安、徐匯、楊浦等區的疫苗接種點輪番演出。“他們有時候排隊等候很無聊,有音樂的陪伴,現場會非常溫暖。”
每逢節假日,街頭藝人還會背上樂器,化作文藝輕騎兵,為鐵路工人、環衛工人、外賣小哥等城市勞動者送去音樂的慰藉。
華俊說,“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孩,從小這座城市教會了我文明的習慣禮儀?,F在街藝是非常符合我個人軟實力和城市軟實力相融合的一個契機,我熱愛音樂、把它當作自己的一份事業,來回報這座城”。
街頭藝人的舞臺還在不斷延伸。上海首批持證街頭藝人李雄剛,從事了30多年的易拉罐剪貼畫藝術,是寶山區區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成為街頭藝人后,李雄剛把攤位從豫園搬到了大街小巷,還有機會走出上海,在世界舞臺展現這門手藝。
傳播出去,也傳承下去。前兩天,兒子告訴他,也希望考取街頭藝人證。“他有這個方面的意愿,通過這樣一個平臺,有機會向全國各地或者海外,把文化真正帶出去。”
從“街頭藝人”到“城市藝人”,城市滋養著街頭藝人,街頭藝人報之以溫暖。
正如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所說:“街頭藝人在這個城市分享他們對音樂的感受,也在這個城市得到了更豐富的營養。他們的文明向上,他們向外來的游客、市民展現的親和,都會成為我們在上海感到幸福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