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準1個點,房價要暴漲,可能嗎?
每一次降準的消息出來,反應最快的除了金融圈,還有中介圈。這兩年房子不好賣,所以逮到機會,中介都要狠狠撩動買房人的焦慮。
事實是,去年定向降準喊了四次,中介每次說的房價即將暴漲,始終沒有出現,這次會不一樣嗎?分析這個問題前,我們得首先搞清楚貨幣乘數這個概念。
貨幣金融學有一個公式:貨幣總量=基礎貨幣x貨幣乘數?;A貨幣可以理解為母彈藥,而貨幣乘數相當于放大器。
舉個例子,當我們向銀行存100元基礎貨幣時,銀行會根據準備金率的要求向央行上交10元作準備金(10%的準備金率),剩余的90元可以放貸,假如某人收到貸款,支付轉移給另一個人用于購買原料,則另一個人可以將收到的90元繼續存銀行,銀行接下來又上交9元準備金,剩余的81元又可以用來放貸,由此繼續循環下去。
因此,100元基礎貨幣,經過存貸兩次,在10%的準備金率下,產生了190元存款和171元貸款。這時候貨幣乘數=(190+171)/100=3.61。
貨幣乘數其實代表了貨幣的流轉速度,經濟效率越高,信貸活動越活躍,貨幣乘數越高。
這就告訴我們,如果要提高市場中的貨幣總量,有兩種方法:一是增加母彈藥,而是提高貨幣乘數。
在我國的貨幣體系中,基礎貨幣包括現金、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其中法定存款準備金是交存央行并被凍結的,只有超額存款準備金才可由商業銀行用于支付清算并支持資產擴張,構成所謂的銀行體系流動性。
這次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并不改變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基礎貨幣總量,只是一部分法定準備金轉換成超額準備金,由此會增加商業銀行體系中約1.5萬億元的超額準備金。
而且這1.5萬億不是全部,還要扣掉今年一季度到期的麻辣粉MLF,商業銀行增加的能用來貸款的“母彈藥”大約是8000億,這個增量資金力度其實不小。
但如果這個母彈藥8000億,放大倍數不夠,那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有限,對樓市的利好也有限。所以貨幣政策能不能發揮效果,關鍵看對貨幣乘數的影響。
貨幣乘數這東西,有時候并不聽央行的話,決定貨幣乘數的是經濟預期,也就是信心。大家對未來有信心,企業就會貸款投資,居民就敢大膽貸款買房、消費,這樣貨幣乘數就飛上去了,經濟就會表現出過熱。
如果大家對經濟預期很悲觀,企業和居民都會收縮貸款,甚至不貸款,這樣即使央行拼命的降準,貨幣乘數也上不去。這種現象就是流動性陷阱。
2015年國家提出去庫存的時候,那時央行又是降準降息,中央還有去庫存政策支持,老百姓還有舉債的空間。這樣國家一聲號令買房,全國人民就開始買買買。這時信心就是黃金,在房貸信貸的支持下,市場貨幣乘數急劇放大,廣義貨幣總量指標m1和m2觸底反彈。
隨后呢,因為房價漲得太猛,國家又開始樓市調控,老百姓也沒辦法進一步借貸,實體經濟因為高成本高房價,導致利潤萎縮,企業也不貸款了,這樣商業銀行中的貨幣就周轉不起來,貨幣乘數無法有效放大,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m1和m2增速一路下滑,而且在這期間,2018年央行就定向降準了四次,還是無法扭轉頹勢。
這就告訴我們,貨幣政策并不是萬能的,去年央行甚至還和財政部懟起來,銀行有錢貸不出去,央行也著急。
這次央行降準力度不小,肯定會有錢流入房地產,這無疑對樓市也算一種利好。但這種利好也只能理解為穩住樓市,想要再創一個像2015年那樣的大牛市,基本不可能。
除非高層重新放開樓市調控,一二線城市全面撤掉限購限貸,進一步降準降息配合樓市。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
高層也清楚,這兩年經濟下滑的根本原因,就是以前走捷徑,靠房地產粗放式拉動。如今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再走靠房地產刺激的老路,風險極大。錯一步可能全盤皆輸。
關于今年的樓市政策,我已經解讀過好幾遍了。至少從目前的形勢看,高層并沒有想重走刺激房地產的老路。今年樓市肯定還是處于橫盤狀態。
什么時候樓市才會重新全面上漲?也許中美同時進入降息周期,樓市的春天就要來了。(七年蟬龜)